【原】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哪吒?

【原】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哪吒?

有没有人不喜欢哪吒?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哪吒?

本文从荣格原型理论角度,结合中国国民性分析哪吒形象系列电影受欢迎的原因,解析中国人喜欢哪吒的大众心理本质是什么,哪吒形象寄托了我们哪些期待,释放了哪些情绪,哪吒父母和哪吒的家庭关系又反映了怎样的中国家庭伦理道德观?以及对我们在今天如何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希望这些探讨能对大家在观影之后有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荣格的原型理论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积累下来的心理经验,以一种无意识的形式遗传给后代。这些原型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反复出现,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共鸣。

1. 英雄原型与中国国民的英雄情结:

荣格提出英雄原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原型意象,代表着勇敢、坚韧、自我牺牲等品质。哪吒形象系列电影中的哪吒,虽然最初是一个混世魔王般的存在,但最终通过自我觉醒和成长,成为了拯救陈塘关百姓的英雄。这种从叛逆到成长为英雄的转变,符合中国国民对于英雄的期待。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对英雄的崇敬和向往,英雄往往是那些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为了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人。哪吒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于英雄的心理需求,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

2.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原型的融合:

阿尼玛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原型意象,阿尼姆斯则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原型意象。在电影中,哪吒既有勇敢、叛逆的男性特质,同时也有着细腻、渴望被爱的情感,体现了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原型的融合。这种融合使哪吒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符合中国国民对于复杂人性的理解。中国文化强调阴阳平衡,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既有阳刚的一面,也有阴柔的一面。哪吒的形象正好体现了这种平衡,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通俗文学中英雄形象往往是侠骨柔肠剑胆琴心,现代作家张贤亮创作的小说直接取名《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太极图,婉约派豪放派词人的划分等。现实中很多人在中年以后也会渐渐唤醒身体内另一半性别的意识,很多人会从刚强暴躁变得柔和温顺,或者反之,走向雌雄同体的人格整合。

3. 阴影原型的呈现与转化:

阴影原型是指个体心灵中被压抑、被排斥的部分,通常包含着一些负面的特质和情感。在电影中,哪吒的魔丸身份象征着他的阴影,他天生带有魔性,被陈塘关的百姓所恐惧和排斥。然而,哪吒并没有被阴影所控制,而是通过自我认知和努力,实现了阴影的转化。他不再是那个任由魔性支配的“怪物”,而是成为了一个有担当、有情感的英雄。这种阴影的呈现与转化,反映了中国国民对于人性复杂性的认识,以及对于自我救赎和成长的渴望。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相信即使是有着缺点和不足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和自我反省实现自我超越。比如周处。

中国民间谚语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传说有周处除三害等,都反应了大众对于那些暂时迷途但最终知返的人们包容和期待。

4. 母亲原型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

母亲原型代表着慈爱、包容、保护等特质。在电影中,殷夫人虽然是一介女流,但她对哪吒的爱和保护无微不至,体现了母亲原型的力量。这种母爱形象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母亲的角色高度契合。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庭,母亲在家庭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不仅是孩子的养育者,更是孩子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港湾。殷夫人的形象唤起了观众对于母爱的共鸣,强化了人们对于家庭价值的认同。

相比于严父,慈母的形象更符合传统认知,而这个慈在不同时代会被赋予新的含义,比如无条件支持理解孩子的选择,本片中母亲的形象也部分代入了导演母亲的形象,即使他弃医从影,母亲也坚定支持,这种母爱是大多数孩子都渴望且热爱的不扫兴的理想母亲,也让很多观众在影院深深共鸣了。

5. 集体无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鸣:

哪吒作为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经典形象,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集体无意识。他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已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当这些故事被搬上大银幕时,观众会在潜意识中唤起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情感。电影中融入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神话传说、传统服饰、建筑风格等,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与集体无意识的共鸣,使得哪吒形象系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重温与传承。360全方位无死角地通过电影完成了一次寓教于乐的文化寻根和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自信。

哪吒形象系列电影通过对荣格原型理论的巧妙运用,结合中国国民性和传统文化,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富有魅力的哪吒形象。电影中所呈现的英雄成长、人性探索、家庭情感等主题,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共鸣,这正是其深受人民欢迎的重要原因。

哪吒形象另一层受到欢迎的原因,是反应了中国式亲子关系,反应了子女跟父权的关系。

提到这一点,很自然会想起西方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由弗洛伊德提出,指的是儿童在性发展的某一阶段,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恋,对同性父母产生嫉妒和竞争的情感。中国也有女儿是爸爸小棉袄,儿子是妈妈小情人这种说法,而哪吒剔骨还父这一情节极具戏剧性和冲击力,将其与西方俄狄浦斯情结相对照,有助于深入剖析中国人的亲子关系:

1. 哪吒剔骨还父|对父权的极端反抗与复杂情感:

哪吒剔骨还父这一行为,表面上是对父亲权威的极端反抗。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父权至上,父亲代表着家庭的权威、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规范。哪吒因各种矛盾冲突,以剔骨还父这种激烈的方式表达对父亲压迫的不满和抗争。这与俄狄浦斯情结中儿子对父亲权威的潜在挑战有相似之处,但本质又有不同。俄狄浦斯是在无意识状态下杀父娶母,而哪吒的反抗是有意识的,是在长期压抑和误解下的爆发。这种反抗体现了中国亲子关系中子女在面对父权过度压制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以及对自我尊严和自由的追求。

结合大多数中国家庭父子关系的现状就会明白为何哪吒剔骨还父这一段会引发大众共鸣了。但东方式的心理由于强大的舆论和伦理道德影响,依旧是向内而非向外,哪吒是通过向内攻击和伤害自我,来表达对父权的不满和无奈,而非西方文化的向外攻击和伤害,这里有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也启发我们如何批判吸收传统文化,在当下如何更好地建设新的既有利于社会稳定又能保护个体身心健康的更先进的道德体系。

2. 与俄狄浦斯情结的差异|情感根源的不同:

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是性本能的冲突,是儿童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潜意识情感。而哪吒与父亲的矛盾更多源于伦理道德、社会期望和个体自我实现的冲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亲子关系不仅是情感的纽带,更承载着家族延续、社会规范传承的责任。哪吒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和关爱,但父亲李靖却因种种原因(如对哪吒魔丸身份的恐惧、对社会舆论的顾虑等),对哪吒采取严厉、冷漠的态度,导致哪吒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引发激烈的冲突。这符合我们印象中中国式父亲的刻板印象,反映出中国亲子关系中情感交流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伦理道德对亲子关系的深刻影响。

3. 亲子关系中的和解与重生:

哪吒故事中,在经历了剔骨还父等一系列事件后,往往会有情感的和解与重生。例如在一些版本中,哪吒重生后,与父亲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彼此之间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与西方俄狄浦斯悲剧性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文化中,亲子关系强调血浓于水的亲情,即使经历了激烈的冲突,也会在时间和经历的沉淀下,寻求和解与修复。这种和解并非是对父权的完全妥协,而是在双方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健康的亲子关系。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谐、亲情延续的重视,以及在面对矛盾冲突时的包容和智慧。

4. 集体无意识与家庭观念的影响:

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角度看,哪吒剔骨还父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代代相传,成为一种集体记忆。这种记忆影响着中国人对亲子关系的认知和处理方式。中国家庭观念强调家族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是基本的道德准则。然而,这种观念在现实中也可能导致子女在面对父权压力时的隐忍和压抑。哪吒的故事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这种压抑情绪的出口,同时也提醒人们在亲子关系中要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避免过度强调权威而忽视情感交流。

5. 对现代亲子关系的启示:

哪吒剔骨还父与俄狄浦斯情结的对比分析,对现代中国亲子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虽然父权至上的观念逐渐淡化,但亲子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尤其是刚刚过去的春节,一年一度的大型亲子关系抗压测试,一定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个性和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子女也应理解父母的期望和压力,以理性和成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通过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建立健康、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避免重蹈哪吒式的悲剧。

通过将哪吒剔骨还父情节与西方俄狄浦斯情结相比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人亲子关系的独特性,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心理机制。这种分析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处理亲子关系,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相关推荐

AI预测国足直通世界杯概率渺茫,附加赛机会微弱,C组形势扑朔迷离
充值迅游 迅游网游加速器
365平台客服电话

充值迅游 迅游网游加速器

📅 07-12 👍 284
股市小白如何快速看懂一只股票?5步分析法手把手教你避开韭菜坑
风采 ▏田小娥
365平台客服电话

风采 ▏田小娥

📅 07-07 👍 163
浅谈华为share
365平台客服电话

浅谈华为share

📅 07-13 👍 869
坐着玩的手机游戏有哪些2024 能坐着玩的手机游戏分享